当前教会NGO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时间:2003-12-16 来源:本站原创

——在跨国公司与公益事业高级论坛公益项目展示会
北方进德——天主教社会服务中心 张士江

  近年来,一些以信仰为背景的NGO及其公益事业,一如国内其它公益事业一样,正在融入中国社会,服务社会人群。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到来,这些具有宗教信仰背景的NGO与其它社团一样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以及挑战。本文拟以中国天主教会的社会服务为例,做个回应。

一、当前中国教会NGO所从事的社会公益事业

  20世纪八十和九十年代是中国教会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力所能及地参与了社会的公益事业。其标志是教会传统的慈善事业和各种社会服务机构的兴起。如诊所在过去的20多年中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乡镇纷纷建立;安老服务和收养残婴也再次变成了教会服务的任务。通过这些基层团体从农村到城市,从乡镇到家庭的爱心服务,为教会进一步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积累了丰富的社会服务工作经验。
  随着教会基层社会服务的不断深入加强,国内教会开始参与更加丰富和全面的社会服务,乃至成立综合性的社会服务机构。中国教会的社会公益事业逐步走向系统化、综合性和规范化。目前,中国教会NGO所从事的公益事业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社会服务型:
  医疗卫生: 诊所、门诊部、专科医院、艾兹病预防、老年临终关怀
  教育培训:幼儿园、专科学校、各种培训、资助教育项目
  房地产:  出租教会房地产、办招待所、宾馆、学生食堂、宿舍等
  文化艺术:出版社、音像中心、工艺品社、翻译部门等
  新闻媒体:报纸、杂志、互联网等
 
慈善事业型:
  残婴院或孤儿院、麻风病院、安老院或养老院

机构组织型:
  基金会、社会服务机构(办公室)、研究机构、各地的爱心服务团体等
  
  以上这些公益事业是中国教会NGO目前在政策范围内力所能及的服务。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在中国宗教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的大好形势下,我们相信中国教会的公益事业也会与其他事业一样得到长足发展。

二、北方进德:中国天主教首家非赢利性社会服务机构

  为回应中国社会的发展需要,1997年筹备、1998年经政府批准,我们成立了一个立足信仰,面向社会的“北方进德——天主教社会服务中心”。成为首个中国天主教非赢利的民间社会服务机构。中心成立不久,适逢河北省张家口地区发生大地震,我们向地震灾区提供了近3000万元的赈灾物资。1998年夏,中国南方发生水灾,我们在河北省宗教界率先而及时地为南方水灾提供了一批援助。
  在向社会提供赈灾等紧急人道主义援助的同时,我们也把社会发展项目纳入服务范围。在这些成功的服务经验基础上,北方进德得以进一步完善成立之初的“试行章程”,加强管理制度建设,明确发展服务方向,向海内外、社会各界敞开合作与服务的大门。作为有信仰背景的NGO,我们一直主张透过仁爱工作,积极服务社会人群,倡导“笃行仁爱、践行信仰”的宗旨。

中心主要从事以下几个方面的社会服务工作:
第一, 救死扶伤人道主义援助,包括向自然灾害和天灾人祸中的个人、家庭和地区团体提供紧急援助,慰问灾民、协助灾后重建。
第二, 社会发展项目:培训教育、弱智教育、希望小学、医疗卫生(包括艾滋病预防)、安老服务、孤残救助、水利、环保、妇女项目等。
  
  在过去五年中,北方进德曾经向遭受地震、洪水、暴风雪、干旱、冰雹等自然灾害的灾区提供过紧急援助,也向大火、意外事故和贫病交加等天灾人祸中遭受打击的个人、家庭和团体伸出过援助之手,完成了灾区慰问补给、灾后重建、社会培训、学术合作、修建学校、打水井、环保以及医疗卫生等几十个社会项目,向上千个家庭和个人提供了1100万元的紧急人道主义援助。同时,中心与“圣召暨教育基金会”合作,用128万余元为1762多名大中小学生提供过奖学金。
  我们按照基督博爱的精神,在天灾人祸面前,奉行不分民族、信仰、性别和区域的原则,一视同仁地向困难者提供紧急人道主义援助。只要有灾情,我们就努力关注;只要有人求助,我们就尽力回应。要知道,让人感动又鼓舞人心的是为天灾人祸中的个人家庭上的捐款大都来自国内教内外的慈善人士和普通信众。
  这些年来,我们资助的对象和地区既有北方各省,西部贵州、西藏、新疆、宁夏、陕西,东北黑龙江和内蒙古等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和贫困家庭或灾区团体,也有北京、上海和南方沿海富裕地方的不幸家庭和个人。我们的合作伙伴既有地方政府,也有海内外的教会和社会民间机构。在资助奖学金的对象中,我们尤其注意照顾少数民族和偏远地区的困难学生。迄今为止,我们已经为苗族、蒙古族、满族、朝鲜族、藏族、彝族、布依族、回族、绕族、水族、土家族、纳西族和白族等13个少数民族的大中小学生提供过奖学金。
  既然北方进德来自社会民间、来自教会基层,那么,中心就要扎根社会基层,立足国内,面向海外。目前,海内外十几个机构与我们保持着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国内捐款主要用于个人家庭的救死扶伤和中小学生奖学金;海外捐款则用于区域性团体赈灾和社会发展项目。
  一个机构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有章可循,管理有效,目标明确。因此,规范化、透明化和制度化管理以及实行严格的项目审批制度是北方进德从创办伊始、起步发展和从事社会服务时所遵循的重要原则,是进德员工的基本素质要求。任何捐款人都有权利知道自己奉献的款项的使用情况和结果,受益人和慈善机构有义务提供详尽的财务报告和项目完工报告。因此,尊重捐款者的意向,专款专用,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完善财务审计制度和提供准确的财务与项目报告就成了我们发展路上的必修课,是我们对捐款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是我们与合作伙伴之间良好的合作途径。为此,北方进德每年都邀请省级会计事务所对中心的财务进行全面审核,并向合作伙伴提供财务审核报告。当然,我们每完成一个项目,都要做出详细的项目完工报告与总结,有时予以公开报道。这种制度化、规范化和透明化的措施,不但使国内外的捐献者及机构放心,也为我们机构自身的发展提供了不断完善的机会。
  记得1998年春天,由于成立伊始,人手不够,我们邀请三位工程专家到承德考察学校项目,当地人送给他们三枚金戒指。如今这三枚戒指已经成为进德员工的警醒之物。一个宗教公益性基金会绝对不允许出现腐败现象。为此,我们不断建立健全规范化和透明化的管理制度,防微杜渐,警钟长鸣。正因为如此,五年多来,我们取得了海内外捐款人、合作伙伴和社会各界的充分信任和不断支持。
  为迎接全球化的挑战,抓住中国加入世贸的发展机遇,与国际社会接轨,目前,我们正在加强人才建设、能力建设和机构建设。新章程将更注意社会发展项目,适应人群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完善各种章程的同时,我们正在招聘专业人士,增加年度财务报告、年度项目报告,内部通讯(Newsletter)等措施,以便与海内外的捐助人之间保持更直接和更具活力的联系。当然,我们的当务之急是必须严格地培训一支有能力、有文化和有奉献精神的高素质专业队伍。忠诚、团结、合作将是北方进德的团队精神。我们要求职员全身心地投入、忠诚不懈地努力、时刻不忘“笃行仁爱,践行信仰”的进德精神。

三、抓住机遇,谋求发展

1、 经济全球化也给中国教会NGO带来了发展机会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随着中国逐步融入国际社会大家庭,改革开放的进程必将进一步加快,公益事业的财源将不断扩大,政治环境更为宽松,法律基础更加巩固,这些都为包括宗教界NGO在内的公益性民间组织的健康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我们希望在新形势下,像北方进德这样具有信仰背景的社会公益事业组织可以和海外NGO,以及具有同样背景的民间组织有更广泛的合作,与在华跨国公司也有直接接触和更多的合作机会,以便为发展中的中国社会和弱势群体做出更大贡献。
  2002年11月,奥地利DKA公教青年基金会的朋友来访。我们认真地准备了数个基层申请项目,但对方看过之后问我们:“为什么没有北方进德自身的发展项目?” 朋友解释,“通过参观你们的办公室、考察你们在各地的项目,听取你们的分享,我们发现北方进德在社会服务方面前途非常光明。但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发现你们的人力和办公设备及条件实在无法满足你们的工作需要。因此,我们认为,只有你们自身建设好了,才能更好地帮助其他人,行之有效地做好更多的社会服务项目。因此,我们希望首先支持你们的基础建设。”
 我们参加这次论坛,有赖世界银行总部张莹女士和她丈夫白云马的建议,德国明爱的资助。海外合作伙伴非常看重北方进德的国内捐款。一些基金会朋友给我们分享,他们的基金会开始时,规模也不是现在这么大。因此,他们鼓励我们,北方进德只要自强不息,努力拼搏,一定能够发展壮大。

2、 潜力来自民众的信任
 作为一个教会的公益事业机构,由于我们坚持公正的原则,尊重捐款人的意向,严格管理,又由于信仰的关系,人们不管信教还是不信教,大家都很信任我们,并且愿意经常慷慨解囊。这层关系使得北方进德在国内拥有了一批固定的捐献者和一个全国性的捐献网络,架起了一座爱心桥梁。
  虽然目前北方进德在国内的百万元年捐献并不算多,但难能可贵的是,它集中表现了国内广大信友的爱心奉献,是一个鼓舞人心的标志。今天,这些奉献是北方进德赖以发展的基础,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捐献势必将成为北方进德进一步发展的潜在力量。社会人群的信任和支持将是北方进德立足国内的基础和成功发展的动力。

3、 合作与发展
  为更好地推动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中国天主教会非常重视社会慈善事业,现在,全国正活跃着一支从事慈善和公益事业的队伍。比如,教会深入偏远的山区和农村从事慈善性质的麻风病院、残婴院和老人院等社会服务,为社会分担责任。来自韩国的申东文神父在陕西与当地政府合作创办了麻风病院;一批批修女分别在保定、云南和广东为麻风病人义务服务。北方进德针对中国社会老龄化的现实,在石家庄和邢台分别成立了两座老年公寓,帮助一些家庭照顾老人,同时收养一些无家可归的孤寡老人。北京、上海、吉林、沈阳、乌鲁木齐及河北等地教会也分别开办了老人院。
  我们努力把社会的需要当成我们的工作任务加以重视,全心服务,力争与社会同行。比如,当前艾滋病已经成为社会急待解决的重大问题。2002年12月,本中心设立了一个预防艾滋病办公室,提供培训服务,关心这些社会边缘人士。
  保护自然,爱护环境,恢复生态平衡是人类共同的责任。2002年8月,由中心承办的“宗教与环保”学术研讨会在石家庄举办。北大、清华、人大等10多所国内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教授,及一些环保组织的专家前来参加。他们与宗教界人士一起关注环保这个社会问题。
  就整个社会而言,妇女的社会地位要比男性低,因此,我们特别关注妇女问题,优先解决妇幼项目。中心今年委派修女和一些女士负责和关注妇女问题,希望成立一个妇女庇护所,尽可能地协助妇女、培育妇女、提高妇女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社会自立能力。
  几年来,在进德员工奔赴各地灾区赈灾的同时,我们每次都趁热打铁,积极推动当地社会服务的组织建设工作,鼓励当地教会建立本地的社会服务机构。显然,随着社会对公益事业的重视及其观念的改变,中国教会的公益事业也得到了进步发展。2002年“天主教西安教区社会服务办公室”正式成立。同时,全国不少地方教会成立了相应的社会服务机构。比如内蒙古锡盟、辽宁和河北等多个教区成立了教区性的社会服务机构,我们高兴地看到各地教会公益事业的进步,并希望展开多方位的合作。

四、克服困难、迎接挑战

1、缺少专项赈灾资金
     2003年10月25日,当甘肃张掖市发生地震时,我们的赈灾小组正在湖南发放16万元的大米和棉被等救灾物资。当时,北方进德库存约有两吨的衣物,正好广东汕头黄炳章神父来电希望向中心捐送1吨衣物。根据现有物资和与灾区的电话联系,我们马上要求汕头直接将衣物发送到甘肃灾区,把中心库存的两吨衣物分别发往陕西和内蒙灾区,并通过当地的合作伙伴协助实施。由于中心至今没有一笔固定的赈灾资金,而国内的捐款只够用于个人家庭的救死扶伤项目,所以,我们无力立即调拨一批资金赈济甘肃灾区。如果要做,就必须做项目,履行与海外的合作伙伴联系、报告、等待评估等一系列的手续。每次灾后及时申请,也实在耽误时间,即使我们到达现场可以考察,因为手边缺乏固定资金,常使工作陷于被动。因此,我们必须预先与海外基金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或者提前申请准备一批资金。当然,彻底解决问题需要加强宣传,筹集和建立赈灾专项资金。我们希望与一些基金会和企业建立这方面的合作伙伴关系。

2、社会还在理解中
 当中心最初开展社会项目时,受到了一些神长的质疑:“你们为社会捐献,人家欣赏和接受吗?要记住,很多教堂还没修建呢。” 后来,一些朋友也善意地劝我们,“你们外地赈灾,几十万地给,没有任何条件,只为灾民,但毕竟什么也没留下啊。看,别人建了那么多的宗教建筑,你们要三思啊!”。
  当然,面对国内教会百废待兴的局面,我们要考虑广大神长教友们的愿望,也理解他们的感情。我们已将中心原来的“牧灵照顾”服务,设立专门负责牧灵事务的部门,与社会项目及其财务严格区分管理。牧灵捐献将通过这个新部门只用于教会项目,专款专用,尊重教内外社会各界人士的爱心意向。
 中心创立初期,曾受到怀疑,而且,还在受到误解。虽然目前包括教会在内的社会各界都能理解,但还有困难。事实上,慈善事业与社会公益事业是人类的美德,不应区分国界、不应以政治标准来衡量。因此,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加强交流、认识、增进彼此了解,以便共同发展。
 
3、交流合作少
  目前,本中心与企业的合作刚刚起步。如2002年,国美电器总裁曾婵娟女士随团参观,在听取了中心职员的工作报告后,她稍后即捐献一笔善款,用于中小学生学费和少年儿童的紧急救援。前一段时间,美国商会提出协助北方进德的财务和宣传培训。我们与企业界的合作还远远不够,因此,我们希望这次论坛能够带来更多的合作机会。

教会NGO的公益事业未来更加美好

  全球化已经到来,中国已经加入了世贸,将会更加开放,让我们所有NGO和公益事业单位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转型时期,搭乘这班快车,尽各自力量为社会人群做出更多的贡献。
  我们祝福跨国公司、地方企业和公益事业合作愉快,大家的未来更加美好!

(2003年11月10日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