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德公益对南方水灾的援助获当地村民的赞誉
时间:2011-09-27 作者:纪彦星
一个老妈妈,用塑料袋装着一袋花生,一路小跑,嘴里用安化县的土话喃喃着:“不管你们家里有没有,这是我一点心意,你们收了我心眼儿里就好过些,你们大老远跑来看我们,以后有空了常过来看看呀……”
考察完合兴村的水利工程,在驱车返回时,陈乡长拎着一袋当地野生的板栗放在车后备箱里,“这是乡亲们的心意,你们别推脱,带回去吧……”
在考察有福村的水利工程时,一路上,在经过水灾却依然站立的墙面上,贴着“进德献真爱,泉水流万家”、“吃水不忘挖井人”的红纸……
……
这一幕幕,就发生在进德公益回访今年6月湖南水灾的路途中。
9月20日9点,我们踏上了南下的火车,21日中午12点我们抵达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此次回访的目的是调查进德公益对南方水灾的援助情况,包括对鼓楼乡和南金乡29个村庄进行抽样回访,考察救灾物资对灾民的捐助程度,以及在南金乡援助的两个水利工程的进度。
下午,我们赶往鼓楼乡。路途中,满山郁郁葱葱,山间银河倾泻,如此青山绿水,很难让人想象到今年6月这里的满目疮痍。车子爬过一圈圈的山路,不时还能看见山体上留下的泥石流的痕迹。路基本上已经畅通,村民们也在加紧整修冲毁的桥面。
4点抵达鼓楼乡,第一时间在湖南志愿者朱俊彦的陪同下我们前往三青村进行回访。田间,走访了正在收割水稻的夏延志村民,他介绍说:“我们都是靠天吃饭,以前大米不够吃的时候就去买米,但是水灾让我们无处买米,进德公益捐助的大米来的很及时。”在夏延志村民稻田的东面,是一块被水灾冲毁的稻田。此时,田里面根本看不见稻子的影子,取而代之的是满田的杂草。夏延志村民家共4口人,只有5分的稻田来供给全家的口粮。“以往如果大米不够吃,就会用红薯来补足,”他指着稻田旁边的红薯说,“所以进德公益捐助的大米是真的很好,而且质量也相当不错。”
村民们的经济收入是来自山上的竹子和杉木,这必须经过政府的批准。而绝大部分的收入是来自村民的廉价的劳动力输出,在走访中了解到,村民们主要是到广州打工,由于学历有限,他们从事着最低等的劳动,每个月只有1000元左右的工资。
我们来到彭姣桃的家,她现在做保姆,每天只有20元的收入。丈夫3年前去世,当时大女儿正就读于职业技术学校,因父亲的去世,母亲一人无法负担姐妹俩人的学费,16岁的大女儿便辍学回家,去工厂打工。10岁的妹妹现在上小学5年级,全家的生活开销几乎全由姐姐打工挣来的钱维持。而进德公益提供的大米为这个贫困的家庭无疑是雪中送炭。
安化县,地处湖南中部偏北,资水中游,雪峰山脉北端,总面积达4950平方公里,但山地却占了82%。安化县为国家级贫困县,而鼓楼乡又地处安化县的偏远山区,为贫困县中最贫穷的乡,地势险峻,适于耕种的土地少之又少,平均每人只有五分左右的可耕种土地。在山坡上,常常会看到巴掌大的田地。村路两边,人们会很珍惜地种上辣椒或者是丝瓜。
几头在圈中吃草的黄牛,门前围着篱笆的菜地,在经历过汹涌的水灾后恢复了它往日的宁静。这是舒吉和的家,他今年70岁,聋哑人。因为家境贫寒,大儿子41岁,二儿子37岁,都至今未婚,外出广州务工。70岁的舒吉和每天依然在工地挑沙子挣钱养家。舒吉和的妻子告诉我们,当时水灾来的很突然,水漫过她家的房屋1米多,所幸的是房屋并未冲毁。当提及6月份进德公益送去的大米时,她突然泣不成声:“我不知道怎么和你们说,真的很感谢你们送来的大米,要不然我们老两口要怎么过。”她转身从屋里拿出一盆花生,让我们吃。几分的田地,陪同我们的湖南志愿者小朱也告诉我们,这里的地从不打农药,因为他们买不起农药。我们一边推辞一边往外走。突然,她跑回屋里用塑料袋拎出一袋花生,一路小跑着,眼含热泪地说:“不管你家里有没有,这是我一点心意,你收了我心眼儿里就好过些,你们大老远跑来看我们,以后有空了常过来看看呀……”
“有空了常回来看看……”
满怀着感动,第二天早上,我们来到烈溪村。在田地间,走访了夏裕初老夫妇,他们有两个儿子,一个40多岁,另一个30多岁,因为家里贫穷均未娶妻。水灾发生时,家里的稻田全部被冲毁,颗粒无收,夏裕初老人说:“我不知道该说什么,真的很感谢你们,要不是你们的帮助我们都不知道怎么挨过去。”两位老人在田里整理着赖以生活的红薯和用来换钱的药材为生。
值得一提的是陪同我们走访的烈溪村的老书记,在进德公益捐助大米后,他亲自带领村民将一袋袋大米用拖拉机从山下送到每家每户,解决了在山路运输难的问题。
在询问下我们了解到,在政府分发紧急捐助一袋大米、一桶油和一床棉被后,首次紧急援助的第一家慈善机构,且批量最大的就是进德公益。
进德公益在水灾期间紧急援助了益阳市安化县鼓楼乡1822户和南金乡530户共8000多人,以及岳阳市占桥镇1200户共4000多名受灾村民80吨大米。援助的村民均为该地受灾最严重的,根据每户的人口数分发大米,每人一袋20斤大米,帮助村民度过了困难时期。
鼓楼乡的吴书记说:“进德公益向鼓楼乡捐助的大米,保证了约7000名受灾村民一个月的口粮,很及时很有效的捐助,使受灾村民得到了很大的益处,这些朴实的老百姓一辈子都会记在心里的。”
22日下午和23日上午,我们驱车前往南金乡调查合兴村和有福村的净化水入户工程。在水灾后,进德公益在考察中发现,南金乡居民的饮用水完全达不到国家饮用水标准。进德公益根据当地的情况为村民捐助20万元的资金来解决当地饮水问题。
在水灾之前,南金乡有能力的家庭将自己买来的塑胶管把山顶的山泉水引下来饮用,这种水没有经过过滤,有大量的杂质。有户村民将干净的袜子绑在水龙头上来过滤水质。而水灾将塑胶管冲毁,村民都用竹简从山石间的水潭找水。何站长说:“塑胶管的使用期只有十几年,而且长时间的使用,内部也已附着苔藓,存在大量细菌。”他接着说,“水灾过后,村民从近处的水潭取水,其中可能混合着动物的死尸,而挑山上的山泉水需要走很长的山路。”
建设中的净化水入户工程
进德公益为南金乡合兴村8个小组,有福村5个小组村民援建净化水入户工程,此工程将惠及327户约1460名村民。其中合兴村有10处水源,有福村有4处水源。
进德公益为南金乡捐助的资金用于管道的铺设,负责将水引入每家每户,购买的管材为材质卫生、对水质无污染的PVC华亚管;而过滤池、蓄水池、清水池的建设资金,南金乡的村民们自己筹资。
南金乡地势起伏,山坡陡峭,管道、水泥、砖瓦等材料需要运到山上,在无路的地方村民们开辟了一条仅容一人的山路,好走的路就用马将材料拉上山,不好走的路村民们就用肩膀扛;而所需要的木材,村民们会在高处山坡批准的土地上砍伐,并将木材滚落下来。
我们徒步而上,身体一侧为山体,而另一侧则是山坡,稍微有不慎就会滚落下去。在这,不得不提合兴村二组的组长刘刚平,他两岁的时候不慎把右腿烫伤致残,从此便离不开拐杖。当我们需要考察2组的水利时,他拄着拐杖,一步一步地为我们引路。在山路上,正常人走路都困难,有时还要手脚并用,而他就是这样拄着拐杖带领村民修建水池。他的妻子刘旺花患有糖尿病,为供小女儿读书,为了家庭的重担,依然在外面无怨无悔的打工。然而就是这样的贫困家庭,在进德公益援助大米时,毅然以妻子在外务工为由,坚持少领一袋大米。我们听着,感受到这个大山里村民间的淳朴真情。
南金乡人口散居,每户之间距离较远,这也为管道的铺设增加了难度。工程从8月下旬开始动工。其中,合兴村已有3个小组的饮水工程基本完工,4个小组正在建设当中,而另外一个小组由于某些特殊原因还未动工。有福村3、4、5小组共用一个大的水源,水源处已接入管道,蓄水池也正在加紧建设中;而其他两组由于当时水灾将村里通行的道路堵塞,材料运输困难而未开工。过滤池中,村民采用的是无化学添加剂,在池底放入木炭,依次是小石、碎石、大石,将山水中的杂质和细菌过滤。为了保证饮水工程能够使用50年,惠及三代,村民们用碎布将管道包住,避免冬天管道冻裂,再用竹子包裹,埋入地下40公分处。
在考察有福村的水利工程时,一路上,在经过水灾却依然站立的墙面上,贴着“进德献真爱,泉水流万家”、“吃水不忘挖井人”的红纸……
“有福村”,这个名字和它本来的意思却不甚相符,位于南金乡最偏远的地方,村长开着他的“面包车”带我们进村,他调侃说:“除了脚下这条毛路是21世纪的,其余的和70年代没有两样。”进村后发现,这竟没有一间砖瓦房,完全是木头支起的让人看着心悬的木屋。
有福村的清水池因地制宜,在比较平坦的山体上挖开一个直径约3米的大坑,然后在内壁上放入钢筋,注入水泥,这样的建筑方法相比在地面上建造的水池,可以很有效的预防水池墙壁破裂。想出这个方法的是村民李欢迎,他现在正在带领着大家热火朝天地干着。说起李欢迎,有福村的村长告诉我们,在水灾发生进德公益捐助大米时,按照规定李欢迎家四口人领取四袋大米。他家有一些存粮,当他得知邻居家困难时,毅然决然将三袋米捐出来送给了邻居。这样的事在这个小山村里比比皆是,淳朴的乡亲之情让人不觉心头一暖。
此外,劳动力缺少也是制约工程的另一个因素。负责南金乡水利工程的何站长介绍说:“我们这劳动力大都出去打工,只剩下老幼妇孺,我们打算等合兴村的工程完成后,将人手调入有福村使工程尽早完工。”他还说,在11月15日两处的水利工程将局部投入使用,其他部分将于年底前全部竣工。
工程完工后,村民们饮水问题将成为历史。志愿者朱俊彦说:“此次水利工程将人畜共饮的情况消除了,取而代之的是安全用水。”